
“玉龙雪峰云霞飞,蓝月湖波翠如翡。甘海草甸漫天碧,牧歌遥遥骏马归。”八百年前,丽江木氏先祖从青藏高原游牧至玉龙雪山下,祖祖辈辈恪守在层层环绕的崇山峻岭中孕育生长,繁衍生息。在近千年悠久历史的发展中,纳西族人依山傍水,建起流传至今的丽江古城。
走进流经千百年的丽江古城,古城的山、古城的庭院、临街穿巷的流水、沉静的石板路,深深地带着唐风宋韵,就如同这静谧的时光一般,在岁月里缓缓流过……
一抹月光流淌在繁星闪烁的蓝丝绒夜空中,倾泻在古城的深巷里,弥漫在古城清凌凌的河里,银光闪烁而轻缓波涌,细微的发出哗哗的响声,月亮在河里切成了无数闪动的碎片,悠然和跳跃成一帧美丽的画卷在夜色中舒展开来。
斑驳幽深的古城中,有一条叫作“百岁坊”的小巷,静静陪伴古城,栉风沐雨,历经数百年的繁荣兴衰,沉淀往昔灯火通明的铅华之后,至今唯一留存的,是当时明月和走过茶马古道并扎根于此的百岁坊银匠和代代传承的技艺操守。
幽静的古城里有很多老学究和爱茶之人,他们悠闲自得,常聚在庭院的绿荫下,煮雪山清泉,品古树茶茗。抑小憩惬怡心境,放飞思绪;或闷思发呆,无我无物;或寄情山水,一解心中千秋茫愁。
一把百岁坊的银制茶壶,两盏银包瓷茶杯,这便是他晚上的一切了。无人来时,一个人自斟自饮,自得其乐;若有朋友,便是两人对坐而饮,细茗慢聊,促膝共蹉。随着茶香的逸漫,开心,苦涩,烦恼都化作杯中的一缕青烟飘散开去。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写道:“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银壶坚实持久,煮水易沸、本身洁净无味,用银壶煮出的水为软水,口感较圆润、甘甜,可有效提升茶品口感。在茶道具中的银壶是集使用功能、审美性、收藏性为一体,可以堪称茶道重器和收藏佳品。
爱茶的古城原住民,对银壶疼爱有加,因喝茶讲究茶水、茶具,银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而且还能把水质软化,饮水时明显感觉甘甜,涩减韵长,和顺温润,使茶叶的韵味香醇表现更充分。
银壶是丽江诸多银制品中独具一格的颇具历史古韵的珍宝,也是“百岁坊”旗下颇具美感与欣赏价值的银器。一把珍品手工银壶讲究纯手工打造,更讲究质感,同时更具备收藏价值,每一把壶都是孤品。那种特制工具与纯银板敲打所形成的声音清脆而又浑厚,师傅的动作看似乏味,简单的动作,单调的坐姿,枯燥的一次次挥臂,实则考验内心的修为,每一步都需要全神贯注、高度集中,心无若止水是不可能坐下来打出一把珍品。
丽江古城的缓慢时光,甚至没有停留片刻,但是与这种置身喧嚣之外的恬淡闲适相对的,是丽江手艺人在技法传承和物件制作上,又保持着严谨而又执着的态度,在近千年的技法流传和传承中,唯一不变的,是独具匠心的艺术品以及每个手艺人秉承着的匠人情怀。
制作一把百岁坊的银壶完整步骤共需十步有五,从熔银、煅打、下料、压片、剪圆的前期雏形拿捏,到后期錾刻、打磨、顶盖制作、清洗抛光,无一不须匠人屏神静气,潜心制作,若锻打或錾刻等工序稍有纰漏,成品可能就会出现缺陷和不足,一把丽江银壶的成型制作,是凝结了丽江特产雪花银和工匠心血的艺术品。“百岁坊”银壶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秉承古法,又追求创新,原料精选丽江特产雪花银,并由银器制作大师手工锤制敲打,银壶压片和剪圆上与现代科技相配合,确保银壶尺寸大小最合视觉美感。开坯回火精准把握,以求外表光泽鲜亮,而錾刻打磨更是精益求精,在视觉上追求极致。独以其繁琐复杂的制作工艺来论,手工银壶每日做工十余小时以上,则尚需十余天时间,锤打七万次左右,制作一把银壶所耗精力和心血可见一斑。
丽江百岁坊的银壶种类精典繁多,从壶身到壶把再到壶嘴、壶盖,形状上皆可能不同,甚至在同类壶中,壶的大小与花纹等也不一样。而茶道讲究的是以茶修身,茶壶作为其中的重要器具,壶形的好坏与整体的协调性,直接影响着品茶的心情,百岁坊银壶作为丽江银器的标志性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品茶器具,更是丽江古城的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见证。每件百岁坊手工银壶作品都独具情怀,无论壶型、把手、钮,皆是千变万化,演释着工匠们千年亘古恪守的传统技艺精神。
古时百岁坊的阜盛,因一代代手工银匠的专注情怀得以传承。百岁坊历经百年,见证了丽江银器从古至今的繁衍和变化,往昔在百岁坊昼夜不停地敲击银壶的手锤声,而今似乎仍然在“百岁坊”中回荡,历久不息,涤荡着仍然在百岁坊操持银壶手艺匠人们的心。
百岁坊,不忘初心,回火抛光、打磨镌刻,屏气凝息,錾花鎏银,银器大师们似将灵气和先辈银匠存留的精神都注入手边反复摩挲的银壶。历经风风雨雨的古时百岁坊银器,似乎又在“百岁坊”中源源不绝地焕发生机。
每一把百岁坊银壶都在讲述一段丽江古城的悠悠往事,百年的石桥流水,花开花落,城池依旧,明月依然,在每个皎洁月光的古城夜晚,慢慢饮茶望月,与你一品古城千年月光……